「…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不是醫事人員,而是民眾自己…」
楊志良 112/7/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完全安寧狀態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相互影響,如今台灣憂鬱症、失眠、家暴、虐兒、虐老十分嚴重,所以生理疾病只是其中之一,心理及社會的健康更為重要。
將病與未病
在魏文王問扁鵲的故事裡,扁鵲三兄弟都是郎中,文王問誰的醫術最高明,回答大哥最優,都是在看病患將病未病之時,救人無數,二哥其次看小病,扁鵲本人都是在看大病,名氣最高收入最好,但其實醫術最差,文王嘆稱我總算明白了!
台灣的健保向以醫療為重心
其實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不是醫事人員,而是民眾自己如何讓民眾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也就是對民衆賦能(empowerment)最為優先,所以各國從托兒所幼稚園一直到大學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點。台灣的健保向以醫療為重心,所以本人宣稱台灣只有醫保沒有健保,心理及社會的健康受到嚴重的忽略,其實多位醫界大老如台大醫院前院長楊思標教授等,一直在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從整體來照顧病人(holistic care)也是分級轉診的基礎 (健保署推動一直沒有成效)。
醫事人員特別是醫師受過長期專業的訓練,在治療疾病上有高度的知識不對等,診斷及治療均操在醫師的手裡,所以醫師對於醫療品質及健保財務需承擔最重要的責任,因此各國的醫療改革重點在照護品質及財務的責任主要將由醫事服務提供者承擔,如論件案計酬的DRG制度。更進一步,則論被照顧對象的人數,即論人計酬,如英國的多名基層醫師共同照護一群前來登記的民衆,依人數由NHS撥給經費由這些醫師共同管理如果需要專科及住院的服務,則由這些基層醫師轉診,本人擔任署長期間曾提倡此制度,承蒙余儀呈醫師等贊同嘗試以此精神提供健康照護,創立芝山生活家,令人感佩。
從「社會處方」至「社區即是最好良藥」
人們是高度家庭化及社會化的動物,然而近來家庭的結構及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多項需求,特別是心理及安全的支持,包括健康照護轉由社會承擔,社區更形重要,亦即所謂的「社會處方」。這些社會處方若由專家來主持各主題工作,能在台灣形成一個朝向永續發展目標的策進會,或是解決「只有醫保沒有健保」的契機。
余醫師的芝山生活家就是秉持上述的理念,邀集社區多位各界熱心人士,嘗試辦理論人計酬的照護模式,一方面增進民眾的健康,同時期能促進民眾與醫療提供者的財務誘因,成為家庭醫師為基礎,社區高度參與,對民衆自我健康照護賦能,而為全民健保改革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