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喉嚨發炎或感冒),常常是病毒感染。這類非細菌性感染的患童,只要使用症狀治療藥物如退燒、止咳化痰並注意有無併發症的產生即可,等到體內專一性免疫力提升到某個程度,一般在10天左右即可痊癒;但是,若病人的確因為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的疾病,如一些呼吸道感染的併發症、扁桃腺化膿、疑似A型鏈球菌感染、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或泌尿道感染、腦膜炎甚至是敗血症等,在醫師的專業判斷下需要使用抗生素,則也不要把抗生素視之為「毒藥」傷身而排斥使用,否則只會延誤病情,甚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抗生素的使用不管口服或點滴注射,通常均需要一個療程。少則3天至5天,長則2、3個星期都有可能。一定要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不要自行中斷,而且藥物使用完,最好能再回診確定病情是否痊癒。換句話說,只有細菌性的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當然在疾病病情變化迅速,沒有辦法排除細菌性感染的狀況下也要考慮使用抗生素.可是,面對醫師告訴您需要使用抗生素時,您的觀念正確嗎?接下來與您分享幾個常見的用藥誤解與正確觀念。
誤解一:抗生素是萬靈丹,生病就要醫師開
某些民眾對於抗生素往往會有「抗生素是萬靈丹」的錯誤觀念,依自己的就醫經驗,上次吃的抗生素很有效,這次生病的症狀跟上次一樣,就要求醫師開相同的抗生素來吃,或是自行購買使用,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其實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感染,非細菌所造成的感染是無法藉由它來治療的.每一次生病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應該要服用那一種,都需要經過醫師根據不同病癥、化驗結果、臨床經驗來決定選擇何種抗生素。
誤解二:抗生素有副作用,能不碰就不要碰
過度害怕出現副作用或是抗藥性,能不吃就不吃,抗藥性和耐藥性不同,抗藥性是指當抗生素因使用不當,無法完全殲滅細菌時,存活的細菌得以喘息而變得更強,終使抗生素喪失其藥效。是細菌產生抗藥性而不是人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人體若感染的細菌是具有抗藥性的菌種,即使他從未使用過那種抗生素,也是無效的。耐藥性是指當長期使用某種藥物一段時間後,人體生理對一般藥物漸進適應,身體對它的反應不像當初那麼敏感,因此需要增加劑量或更頻繁地使用藥物。只要停止用藥一段時間後,身體對該藥物的耐受性會逐漸消失,重新恢復到原有對藥物的反應水平。
誤解三:症狀好了趕快停,能少吃就別多吃
當聽到醫師說要吃抗生素時,「有那麼嚴重嗎?」是許多人第一個閃過的念頭,總認為藥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吃了幾天就停用,這樣做反倒讓身體裡沒殺乾淨的細菌大軍「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細菌對抗生素產生了抵抗能力,使藥效難以發揮,這就是抗生素沒吃完可能出現的抗藥性。因此如果您罹患的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時,請按照醫師指示的天數療程,全程服用完畢,即使症狀都消除了,還是要繼續吃,才可以確定體內的細菌已經完全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