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最早被提出是指隨著年齡增加的肌肉流失,現在則包含了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身體表現變差。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認知功能障礙、死亡的風險,在2016年已經被正式認定為是一種疾病。
肌少症的成因多元,老化為主要原因,身體的肌纖維會因為老化逐漸流失,到了80歲大約流失了一半,另外,活動量少、營養不佳、內分泌疾病、胰島素阻抗、癌症、神經退化疾病等等都會導致肌少症
民眾可以簡易檢測肌少症的方式為:量測小腿圍。正確的量測法為:找椅子坐著,盡量讓大腿和地面平行,大腿和小腿呈90度直角,放鬆腿部肌肉,再用量尺量最粗的部份,若是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代表肌肉質量可能不夠。
另外也可以試著回答SARC-F五個問題:
分數 | |||
項目 | 0 | 1 | 2 |
S肌肉力量 提起或攜帶5公斤(約10磅)的東西對於你來說會感到困難嗎? | 沒有困難 | 有點困難 | 非常困難或不能做到 |
A輔助步行 從一間房步行到另一間房對於你來說會感到困難嗎? | 沒有困難 | 有點困難 | 非常困難,需要協助或不能做到 |
R從椅子上起身 在座椅或床上起身對你來說會感到困難嗎? | 沒有困難 | 有點困難 | 非常困難或需要協助才能做到 |
C爬樓梯 爬10階樓梯對你來說會感到困難嗎? | 沒有困難 | 有點困難 | 非常困難或不能做到 |
F跌倒 過去一年你跌倒過多少次? | 沒有跌倒 | 1-3次 | 4次或以上 |
若是總分4分以上,可能有肌少症,需再進一步測定手部握力以及身體表現(例如起立坐下、走路速度等),建議向專業人士進一步諮詢,例如掛北市聯醫陽明院區家醫科柯澐蓁醫師或復健科楊蕙黛主任,再看是否需測量肌肉質量。一旦「肌少」再加上「力小」或「表現差」,就可以診斷肌少症,三者皆達診斷標準則為「嚴重肌少症」。
肌少症需要積極的運動和營養介入,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建議阻力運動加上適量的蛋白質等攝取以改善肌少症。一般而言,阻力運動最好達到每週2-3次,運動還是需視每個人的能力而調整強度和次數,可由復健科醫師開立治療單,再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為民眾設計適合的運動內容。一般研究顯示需運動到三個月以上可以看到效果,故運動需要持之以恆。許多長輩可能會擔心肥胖而不敢多吃,或是因為牙口不好不愛咀嚼,但蛋白質對於肌肉的合成不可或缺,目前的共識是肌少症患者可攝取到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例如:50公斤的成人,建議一天攝取60克蛋白質,且在運動之後攝取的效益更高。慢性腎臟病的長輩須視腎功能和是否已在洗腎做調整。
肌少症患者也常伴隨著骨質疏鬆症,維生素D在骨質疏鬆患者需適當補充,而維生素D可促進肌肉收縮、肌肉中的蛋白質合成、改善肌肉型態,骨鬆肌少症是跌倒骨折的高風險族群,故建議與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每個人適合的營養補充和介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