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旋地轉(眩暈)是頭昏的一種。頭昏主要分為四大類:(一)眩暈,詳述在後;(二)昏厥,因腦部血流降低所引起的短暫意識喪失:(三)不穩的感覺,大部分是神經疾病所造成的;(四)昏昏沈沈、頭部脹脹的感覺,常是疲倦或精神壓力的緣故。
大致說來「眩暈」是病人有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打開看四周之景象呈現一種繞轉之現象,伴隨嘔吐、噁心四肢無法站穩;而「頭暈」之病人並不會有這種強烈之天旋地轉感覺,可能只是覺得頭重重的,走路不是很穩的樣子。
眩暈發作時來勢洶洶,去時卻慢慢消退,而且常伴有噁心、嘔吐,患者不僅難受,而且常擔心是否得了重病。
眩暈可分為兩大類:
(一) 周邊眩暈症:有內耳或前庭功能障礙,有時伴有耳鳴或聽力障礙;包括前庭神經炎、美尼爾氏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等,通常只需休息,或以藥物來減輕其症狀。
(二) 中樞眩暈症: 有腦幹或小腦病變,包括出血、梗塞,暫時腦缺血以及腫瘤等等。但此時不會只有眩暈,常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複視、視力模糊、說話不清晰、吞嚥困難、臉或手腳麻木、手腳無力及走路不穩等等。
常見之眩暈症有那些?:
1.動暈症:有人稱其為動搖症;這種與一般所說的眩暈有些不同,它是一種經由身體之顛簸(像坐車、坐船、坐雲霄飛車等)造成了一種刺激內耳迷路引起了一種反射性眩暈。其症狀乃因副交感機能亢進失調造成了嘔吐、頭暈、頭痛,所以有人就叫「自律神經失調症」。其實有這種暈車、暈船之病史,在做長途旅行前一小時應儘量不要吃東西,並於出發半小時前服用止暈藥,在乘坐交通工具時儘量看遠方之物體,並且選擇汔油味較少的座位,如此應可減輕大半症狀。
2.頸因性眩暈:我們內耳之血流支配是從後頸部之椎基底動脈來的,所以一旦頸椎之關節炎或長骨刺皆有可能壓迫到這血管,造成支配內耳之血流不足,產生了耳鳴、過性眩暈、頸部酸痛及後枕部頭痛等症狀,而且並無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之因素。不過現在由於年齡老化愈來愈高,再加上全身系統疾病愈來愈多,所以這類病患很多都還有血管硬化等問題,不單單是關節病變造成血管阻塞之機械因素。治療以止暈劑、血管活性劑為主,甚至可配合復健治療。
3.全身系疾患造成之眩暈: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等病患之增多,造成了血管硬化、管徑變小、血流不足,如此當然會造成眩暈,此乃屬於一種中樞性眩暈,治療以控制原發疾病為主,如此才能預防。
4.耳石脫落之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這種眩暈患者也不少,較無噁心、嘔吐、耳鳴等症狀,它有幾個特性:
1.眩暈發作大致不超過一分鐘
2.它會在頭偏左或偏右時發生
3.反覆誘發會有眩暈症狀減輕之現象
4.在一特定姿勢誘發後會經 5至10秒之潛伏期才有眩暈現象發生。許多病人曾有頭部外傷之病史,可能因此使得後半規管中耳石脫落飄浮。大多數病人會於2至4週痊癒,治癒以藥物及耳石復位處置為主。
5.梅尼爾氏病:許多人認為眩暈就是.梅尼爾氏病,這是大錯特錯的。此症乃因西元1861年法國醫師尼爾以其病例提出報告,後經証實,故特以其名紀念。典型之症狀會有眩暈、耳鳴、耳脹及感音性聽障.梅。以女性居多,好發於30至40歲。病理病變在內耳之內淋巴產生水腫現象,故有人稱「內耳積水」。一般是單側耳,雙耳發作也有可能,眩暈會持續一小時以上,一般24小時內會緩解,其眩暈有復發之傾向,且聽力會隨著復發漸漸變差,但眩暈難過之程度有可能會愈隨復發而愈輕,蓋因內耳前庭接受器因水腫而破壞。治療以限鹽、限水、維持生活正常作息為主,並配合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則可考慮接受內淋巴囊減壓術。
- 前庭神經炎:此病人可能於發作前1、2週有上呼吸道感染之病史,也因此可能病毒感染到前庭神經。病人有極強烈之暈眩發作,且持續1週至3週,聽力正常,患側耳溫差反應低下且並無中樞神經病變。預後不錯,年輕人較易發生。治療以休息及服用藥物為主。
大部份之周邊眩暈是良性的,除了中樞眩暈症有腦幹或小腦病變,包括出血、梗塞,暫時腦缺血以及腫瘤等等是有可能致命以外,其它只要醫師施以必要處置及處方耐心服藥至少三個月,配合規律的生活及適當的飲食注意.則一般預後不錯。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與眩暈症
在全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這段期間,有些醫師在門診中會碰到眩暈症的患者提到在眩暈發作前有打過新冠肺炎疫苗,並且患者認為是打疫苗引發的。由於眩暈症本來就不算少見的疾病,在缺乏打疫苗後發作眩暈症的比率跟背景值比較的大規模研究,因果相關程度目前尚無法確認,但應該有很多案例是疫苗接種背了黑鍋。雖然針對個案情形往往無法確認或排除疫苗引發的可能,但是較令人安心的情形是這些之前打過疫苗的眩暈症患者的治療及改善情況,依目前的經驗通常沒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