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發達,健康檢查做大腸內視鏡,許多人會發現自己的大腸長了憩室。究竟憩室是長什麼樣?生活上該如何自我照護呢?什麼情況該要就醫?治療的方式有哪些?本文就來略作介紹提供大家參考。
什麼是憩室?
如圖示,憩室就是大腸壁上的袋狀突起,目前醫學沒有明確的形成機轉,原因被懷疑可能是與年齡老化腸道用久了彈性會變差、長期缺乏纖維食物經常便秘導致大腸的管內壓升高、腸壁肌肉層弱化,於是腸壁容易鼓包形成憩室。特別容易發生的部位是在血管進入腸壁的點,產生腸黏膜被擠到腸壁肌肉層的袋狀,通常大小不一約在一公分上下,但有時也可能發展到數公分形成巨大憩室。內視鏡下看腸壁會有許多囊凹小坑,即使檢查前已經徹底用過瀉劑,常仍可看見糞便填塞其中。
這個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在四十歲以下較少見,隨著年齡增加,發生機率逐漸提高。相較於歐美西方國家大腸憩室常發生在左側大腸,東方國家則常發生在右側大腸,大部份人這些小囊袋平時沒有症狀,或僅是一些輕微症狀,包括腹脹、過度排氣、排便習慣不規則、顆粒便或是腹瀉等,診斷上與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有時不容易區別。
大腸憩室症的診治
另外較少發生症狀如間歇性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可能由於糞塊或糞渣殘留卡住時間較久,而影響蠕動造成排便習慣或大便粗細的改變,若細菌滋長導致局部發炎,這就是憩室症最常見的併發症,我們稱之為憩室炎,一般輕症初期就醫採取清流質飲食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大部分可緩解恢復,但一旦併發更嚴重憩室炎,則會產生加劇之持續性腹疼,甚至會有發燒、畏寒、噁心、嘔吐等症狀,就要及早住院,以禁食及點滴抗生素治療之。
手術治療
若病患憩室炎常常復發,或是出現了腸穿孔腹膜炎、膀胱或陰道廔管等併發症,或嚴重憩室炎對內科治療無效時則須手術治療。手術時,可能要切除部分腸段或者廔管部位,術後腸道恢復約需二至三週。一般,這類手術是由大腸直腸外科的專科醫師來處理,術後也需要定期常規的門診追蹤及衛教。
反復發生憩室發炎或嚴重的憩室炎導致出血、腸穿孔引起腹膜炎,長期感染也可能造成膀胱或陰道廔管等,則需要找大腸直腸外科的專科醫師進行手術治療。
生活上如何預防大腸憩室炎
憩室症是不可逆的腸壁結構變化,最忌諱糞塊或糞渣殘留卡住憩室,飲食上病患日常應注意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以幫助維持糞便鬆軟容易排出。高膳食纖維的蔬菜有益于結腸健康和預防憩室炎發作,但記得在憩室炎發作時,則要暫時避免纖維改為清流質或低渣飲食,目的是讓腸道充分休息。
平常生活作息提示:
- 進食時要細嚼慢嚥,尤其要避免暴飲暴食。
- 避免過度食用紅肉,停留腸道久會增加消化道負擔,容易導致便秘。
- 增加高量纖維飲食,例如糙米、小麥麩糠和新鮮蔬果等,保持排便通暢。
- 補充腸道益生菌,維持腸黏膜生態健康。
- 避免油炸食物,高脂食物會促進發炎。
- 避免喝可樂及其他碳酸飲料,碳酸飲料會引起腹脹
- 適度運動,促進腸道消化蠕動。
- 充足的飲水。
- 規律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