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生活的富裕,高熱量精緻食物的攝取及戶外活動被長期的電視或電腦活動所取代,臺灣的學童也和美國學童一樣,小胖子越來越多。根據1990年美國國家衛生暨營養調查(NHANES III)報告,美國肥胖兒童也從1976年增加了至少50%。有這麼多胖子,是否意謂著胖子不是病而是正常現象?絕對不是。肥胖是成人許多重大疾病的危險因子,最常見的問題是心理問題,大約10%的肥胖兒童會沮喪及缺乏自尊,另外由於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睡眠呼吸中止,也能引起肥胖兒童的死亡,若有呼吸異常,就須要去看兒童胸腔科醫師。因胖造成的股骨頭壞死及骨頭變形,除非減重否則骨科醫師也很困難處理。心血管問題如高血壓、動脈血管硬化,新陳代謝問題如高脂血症、高尿酸、糖尿病,也是眾所周知的。另外肥胖還會造成肝臟問題如肝臟脂化、膽結石及癌症如乳癌。
什麼是兒童肥胖?怎樣才算肥胖呢?
兒童與青少年體重過重標準訂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同齡同性別兒童第95百分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我國12 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已高達31.3%,目前居亞洲之冠,可說是「三個小孩一個胖」。此外,由於肥胖兒童有1/2的機率會變成肥胖成人,因此兒童肥胖的問題,已成為現代家長必須重新思考重要的問題。
那肥胖的定義是什麼?
目前只有成人肥胖的定義,並無兒童肥胖的定義。傳統上,肥胖被定義為在生長曲線圖上體重對身高超過90%以上或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20%以上就是肥胖。理想體重是取該青少年身高在第50百分位時所對應的體重。
如何測量肥胖程度?評估兒童肥胖程度有很多方法,有身體質量指數(BMI)、重高指數(WTI)、皮層脂肪厚度(skinfold thickness)、腰臀圍、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瞄等等。其中,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個常用的方法,其公式為
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
簡單的記憶公式為
肥胖男生 BMI ≧ 年齡(歲) + 13
肥胖女生 BMI ≧ 年齡(歲) + 14
兒童肥胖會有什麼影響?
兒童肥胖被認為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研究指出,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危險,對心臟血管、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另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肥胖會導致成年時期的肥胖,而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增加成年後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罹病率和死亡率,因此肥胖防治應著重於從兒童時期做起,並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
導致兒童肥胖的原因?
目前造成兒童肥胖的致病機轉仍不是十分的明確,家族遺傳因素及生活環境因素(如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等可能是主要致病原因。兒童肥胖若依原因上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單純性肥胖及病態性肥胖2類。
1、單純性肥胖
兒童肥胖和成年人肥胖一樣,大多數屬於單純性肥胖,是因長時期吃太多高熱量食物及靜態活動太多,造成熱量攝取超過熱量消耗,熱量以脂肪的型態異常儲存於體內的結果。
2、病態性肥胖
一般是因為疾病或染色體、基因、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等異常而導致,在所有肥胖的比率中僅佔不到1%。治療原則與單純性肥胖完全不同,必須針對其潛在的病因做處理。基因檢測能評估兒童肥胖的風險。相關研究認為兒童肥胖症基因的檢測可以提早評估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性。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都比較溺愛,所以吃的方面從來都不會控制。而肥胖基因檢測是為了確定兒童肥胖是否由基因異常引起。了解兒童患肥胖症的風險,提前做好預防。避免兒童因為肥胖而出現其他方面的疾病。
兒童健康體位靠三寶- 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充足睡眠
研究指出,兒童若肥胖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及社交學習也會有影響。小學時期肥胖的兒童,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國中時期的肥胖,將來更高達7到8成也是肥胖成人,且會增加成年期的肥胖併發症、心理的不良影響。國民健康署提醒,兒童的體位要維持在正常的範圍,才能讓孩子的健康贏在起跑點,並呼籲家長要隨時掌握小朋友體位(包含過重、肥胖、正常、過輕等類型),若體位為過重、肥胖,就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方面調整生活型態,為孩子們正常的健康體位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