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認為,自殺防治極具專業性,專業的守門人機制只要交給專業的人執行即可,因而,對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相關心理輔導人員有高度的期待;的確,專業是自殺防治的堅實後盾,但,大家可能忽略了,專業仍有它的侷限性,因為,只靠專業的人,是不可能把觸角完全伸入到團體的各個階層,要落實自殺防治,是要每個人把守門任務當作自己的責任,主動關心,適時回報,將每個人當作點,再把點連成線,線圍成面,才能徹底落實守門機制。
根據研究,有50-70%的自殺者,在執行自殺行為前,曾以各種方式向周遭人傳達過輕生的念頭,而相關線索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1.語言上的線索:無助無望感
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示,也可能在作文(日記、塗鴉)、作詩、詞曲、隨意貼之中表現出來,可能直接提到死亡或是寫的很BLUE,甚或表示顯著的無助無望感。
2.行為上的線索:好像變了一個人
a.習慣的改變:
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
b.出現與工作有關的學習及行為問題:
工作相關能力突然大幅下降。
c.經常調整班表或假表:
常調整、找人代班。
d.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
立下遺囑、將心愛或重要的東西送給他人。
e.突然增加或減少酒精、菸的濫用:
不喝酒的人天天喝、老菸槍立刻戒菸。
3.環境上的線索:
a.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
親人或同住的人死亡、吵架、分手。
b.家庭發生大變動或健康問題:
財務困難、搬家、生重病、有痼疾。
c.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因應:
對人事物的調整,一再表示自己沒有辦法去面對。
4.併發性的線索:
a.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
突然變得很封閉、不說話、不理人。
b.出現憂鬱或焦慮的徵兆:
對平常的興趣提不起勁、倦怠感、常常有奇怪的病痛。
c.出現不滿的情緒:
易怒、易與他人有言語或肢體衝突。
d.睡眠:
持續多天入睡困難、夜眠多次中斷、多夢、清晨早醒。
e.食慾(體重):
短期內體重顯著的增加或減少5%以上。
落實自殺守門機制,要從照顧自己做起。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別人,才懂得如何照顧別人,也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做好分內的事情。而且不管是任何人,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被需要」的感覺,不管是在工作上、家庭中、朋友圈,因為這樣才能從被需要的感覺中獲得成就感,這是人持續往前走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