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覺得胃有不舒服,胃痛等的感覺,令人懷疑是否有胃癌或胃潰瘍的可能,但是詳細檢查起來並沒找到造成上腹部上述不適的原因,也無異常發現,這些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有些人(日本的統計約5至10人有1個人) 經常會覺得胃不舒服;例如胃痛,胃脹,打嗝,嘔氣,噁心等症狀,而且這些症狀會來來去去,有時候持續幾週有時候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等。看了醫生吃了藥有時會緩解有時也不見得有效。由於症狀是慢性的,會讓患者有時無法集中精神念書或工作,常需要請假或就醫,不但影響生活品質同時也會浪費社會上的勞動生產力。以前有這類問題的患者常被認為神經質或直接被稱為胃下垂,慢性胃炎或神經性胃炎。既然被稱為慢性和神經性,可見這疾患的慢性化和難纏的特性,而且病因很有可能和精神方面的壓力有關。病人常因病情反覆不定未改善而造成心理壓力,心理壓力再回過頭來影響自律神經讓胃功能失常加劇。這病的病名於2013年正式被稱為( Functional Dyspepsia)功能性消化不良。
造成這個病的原因主要是胃的運動功能異常所引起,主要症狀可以分成下列三種:
1。早期腹脹 – 當食物進入胃中時,胃的上部無法充分正常擴大而造成的感覺。才剛吃一點東西就覺得已經飽了。
2。餐後腹脹 – 吃完東西後覺得食物好像仍然停至於胃中久久不消,這是因為胃往十二指腸的運動能力降低所致。
3。胃痛 – 這是由於胃黏膜對胃酸敏感而導致所謂的”知覺過敏”。但是胃酸倒不見得像胃,十二指腸潰瘍或胃酸逆流般的增加。
基本上胃部運動(食物開始進入胃到往十二指腸運送的動作)是由自律神經統御,不知是什麼原因,大多是壓力的關係引起自律神經失衡而造成胃本體不正常收縮來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如果加上生活不正常,缺乏運動,嗜煙酒,飲食不講究等也會讓病情更嚴重。其它的情形如胃食道逆流,幽門桿菌感染,腸胃炎,腸躁症也會讓胃運動異常。
治療的第一步
當患者有上述胃不適症狀時 , 首先自己要從飲食著手;例如不要吃對胃造成負擔的食物 ,吃東西要細嚼慢嚥,每餐約七八分飽即可,定食定量且每日三餐可以換成四至五餐。餐後要好好休息三十分鐘或是和緩的散步。重要的是飲食內容根據一般常識即可,不要太嚴格拘泥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根據這些原則如果一至二週內胃不適無法改善的話就要就醫,讓醫生來診斷和開藥幫助病情改善。(飲食內容請參考陽明報報第77期所載有關胃炎的飲食)
治療的第二步
要了解胃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多是由於壓力的因素造成,除了胃以外食道也會對胃酸產生敏感,患者如果同時腸子也罹患腸躁症也並不意外。患者要和醫師合作分析壓力的來源,調整生活方式或解決壓力的問題來對應。 看診時短短的時間醫師除了安排一樣接一樣的檢查和給予抗不安的藥物外並無法排除病人身心上的壓力,所以患者要試著自我心理分析評估;是否考試,失業,換工作,季節轉換等等不為人知的煩惱終日圍繞著而累積成無形的壓力。 是否生活不正常三餐不定時?是否缺乏運動?
治療的第三步
一旦被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時,醫生會小心的解釋這病的病理和生理現像,並說明這病是屬於良性和胃癌無關而開始執行治療計畫。因此選擇一個自己信賴的醫生並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在此便覺得很重要。
有的病人經醫生看診後病情逐漸轉好,但也有的病人一直換醫生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