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枝草 一點露

台灣健康社區自主發展協會

  • 首頁
    • 關於我們
      • 組織工作
        • 分會社區組織
        • 理監事
      • 台灣健康社區自主發展協會章程
      • 隱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會員權利義務說明
      • 公民論壇
      • 捐助支持
    • 最新消息
  • 社區關懷據點網絡
    • 社區據點資訊查詢
    • 好康報你知
      • 共餐好食
      • 終身學習
      • 社團活動
      • 電話/視訊關懷
      • 家庭訪視
      • 修繕服務
      • 跑腿代工
      • 共助家庭
    • 據點專區
  • 社區醫療群網絡
    • 社區醫療群資訊
    • 家庭醫師服務
      • 保健知識庫
        • 陽明報報
      • 登錄家庭醫師
      • 週期性健康維護
      • 自然療癒
      • 用藥安全與減藥
      • 慢性病管理
        • 壓力情緒睡眠障礙
        • 胃食道疾病
        • 腸道慢性問題
        • 慢性呼吸問題
        • 肥胖代謝症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高血脂
        • 痛風
        • 初期慢性腎病
        • 慢性肝病
        • 慢性關節問題
        • 過敏免疫問題
      • 企業員工健康維護
      • 醫院專科轉介
      • 家庭醫師專區
    • 營養評估
    • 居家護理師
    • 職能復健
    • 社區藥局
      • 慢性處方箋服務
      • 用藥諮詢
  • 會員專區
    • 入會申請
    • 我的終身歷
      • 我的健康筆記
        • 年度醫療支出預估
        • 身體量測記錄
        • 問卷記錄
        • 用藥記錄
        • 營養品補充記錄
        • 就醫記錄
        • 檢查及檢驗記錄
        • 手術記錄
      • 我的互助簿
      • 我的學經歷
      • 聊天知識庫
    • 我的健康福利站
  • 社區永續夥伴
    • 永續發展主題
      • 永續夥伴總召集人
      • 主題專家工作組
        • 分齡健康篩檢工作組
        • 飲食營養工作組
        • 體能活動運動工作組
        • 壓力情緒睡眠工作組
        • 公民參與工作組
        • 健康信息溝通工作組
        • 第三家庭工作組
        • 我的優勢卡工作組 (by ICF研究學會 廖華方)
    • 社區吹哨人
      • 社區觀察員
      • 社團志工
      • 課程志工
      • 專案活動志工
  • 社區服務申請
    • 社區健康工作
      • 社區工作週期
      • 社區導向基層照護之論人計酬
      • 社區健康_社會處方集
    • 啟動社區發展
      • 治理單位
      • 發起人
      • 行政區域
    • 專案服務
      • 專案活動一覽
      • 主題工作
      • 指標(indicators)與目標 (Targets)
      • 行動策略與方法
      • 健康達人
  • Toggle search form

認識高山症 傅麗文醫師 2015/12/25

Posted on 22 4 月, 202426 12 月, 2024 By Jeff Yu

      隨著國人高海拔旅遊及登山風氣的盛行,我在門診中常遇到患者有關高山症的醫療諮詢,如是否要準備紅景天,或高血壓患者可否去西藏旅遊等。最近又欣賞了一部描述山難的電影-聖母峰,劇中描述1996 年的真實山難,一群國際登山者不畏艱難,克服生理上的極限,試圖征服聖母峰,不少登山者在登山過程中因惡劣的天候,體力透支以及出現嚴重高山症而罹難,看完後,我由衷欽佩他們的大無畏勇氣。登高山的危險,可謂九死一生,如電影中提到「人類若置身在飛機飛行的高度,身體根本無法運作,已經等同死亡。」,電影中對高山症的症狀,乃至嚴重的併發症如肺水腫、腦水腫等都有生動的刻劃,如其中一名登山客因腦水腫造成意識改變,在酷寒天氣中抱怨太熱,脫下外套墜崖而死。這部電影提醒我們在大自然面前千萬不要逞強,每一個錯誤的決定都可能導向死亡。

       什麼是高山症

                高山症的成因是高山上氧氣的壓力降低,造成人體內組織缺氧。人體本來可以逐漸適應此種變化;但是, 如果登山時海拔上升太快,身體來不及充份適應,高山症便會發生。

盛行率

      根據國外的統計,所有旅遊當中發生的非外傷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僅次於感冒及腸胃炎),它並不是不常見,只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一般而言,在3000公尺以上,高山症就非常常見。高山症的發生率與嚴重度,取決於海拔上升的速度、目的地的海拔高度、活動量與身體適應程度。國外研究,在2100公尺高的會議中心開會的醫師,約25%會發生程度不等的急性高山病症狀;坐飛機快速登上2,800公尺的高山,則高達49%的人會產生高山症。

 在旅行出發之前要注意的事項

  1. 哪些是高危險地區?

在旅行出發前,要先看看自己要前往的目的地是否為高海拔的地區,如國人常去的四川九寨溝、青藏高原,或台灣的合歡山 (海拔高度3275公尺)等。

國家城市或地區海拔高度(公尺)
祕魯庫斯科3000
波利維亞拉巴斯3444
坦尚尼亞吉力馬札羅火山5800
中國四川九寨溝2900
青藏高原3000-5000+
雲南玉龍雪山大索道4500
西藏拉薩3749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3000-8000
哥倫比亞波哥大2600

2. 我會得到高山症嗎?有哪些危險的因子?

               高山症在海拔2100 公尺以上的高度都有可能發生,但特別容易發生在海拔2750公尺以上。高山症的危險因子主要和體質及過去是否有高山症病史有關,和年齡、性別的關係較少。令人驚訝的是,高山症是否發生,與體力好不好、身體強不強壯無關,因此運動健將也有可能罹患高山症。

     如果有嚴重感冒,或者一些慢性疾病,如不穩定心絞痛、肺高壓、嚴重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COPD)、貧血等並不適合到高地旅遊。至於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輕微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或冠狀動脈疾病且處於穩定控制中,以及初期懷孕婦女,可以到高地旅遊,但是在出發前一定要諮詢醫師,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況。

症狀

               高山症(High altitude syndrome),是在低氣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裡,所產生的病症,包括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高山肺水腫 (Acute pulmonary edema, HAPE)、高山腦水腫(Acute cerebral edema, HACE)等 ,通常發生在上升數小時至數天內。一般而言,上升的速度越快、上升的高度越高、在高海拔休息的時間越短、上升時體力消耗越多、以及身體狀況越差時,越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可說是同一個疾病不同嚴重程度的表現。剛開始可能是輕度、中度的急性高山病,如果處裡不當,就可能演變成高山肺水腫或高山腦水腫等重度的高山病

        急性高山病通常在抵達高地後的6-12小時出現。臨床的症狀有:頭痛,伴隨以下任一項:虛弱無力、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頭暈及睡眠不佳。 若不繼續登高,症狀通常在24-48小時後緩解,或因使用氧氣及止痛或止吐藥而解除。現在國際上一般使用露易絲湖急性高山病指數(Lake Louise AMS Score, LLAMSS)來評估,只要病患有登高,且高山病指數(AMS score)大於三分,即可診斷為急性高山病。

下面的高山症評估表,由【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經過台灣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的修改後,製定的一個符合亞洲人專屬的高山症簡易評估表。

 高山症症狀症狀發生強度分數勾選計分
頭痛症狀沒有頭痛發生0 
輕微可忍受的頭痛問題1 
中度頭痛問題2 
重度無法忍受的頭痛問題3 
 
腸胃道症狀沒有任何問題發生0 
噁心或沒有食慾1 
中度噁心 及/或 嘔吐2 
嚴重噁心 及/或 嘔吐3 
 
疲倦或無力症狀無疲倦或無力感發生0 
輕微疲倦或無力感問題1 
中度疲倦或無力感問題2 
嚴重疲倦或無力感問題3 
 
頭昏暈眩症狀沒有頭昏暈眩感發生0 
輕微頭昏暈眩感問題1 
無法直線行走的暈眩問題2 
天旋地轉式的暈眩3 
 
失眠難入睡症狀像平常一樣睡得很好0 
無法像平常一樣睡得很好1 
斷斷續續式的睡眠2 
無法成眠3 
加總分數 

計分總數如果在3到5分之間,應該為輕度到中度的急性高山症;但是如果總分在6分以上,則為重度的急性高山症,應該立即下山治療。


急性高山病:
 初期症狀:與喝酒後宿醉非常相似,包括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周邊水腫及全身倦怠等。

   中度症狀:則包括嘔吐、無法緩解的頭痛、以及尿量減少等

   嚴重症狀:包括意識改變、步態不穩、休息時呼吸困難、肺部可聽到囉音、以及發紺等,這些症狀其實已經是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的症狀,如果不給予積極治療,通常會持續的惡化,而有致命的危險。
 根據報告,2440公尺的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肺水腫,2750公尺的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腦水腫,在台灣如開車快速上山也有可能發生嚴重高山症,不可不慎。

高山肺水腫:
 早期症狀:運動表現變差(常是最早的症狀)、乾咳、疲倦、心跳加速、肺葉聽到囉音、以及呼吸加速等。

    晚期症狀:包括休息時呼吸困難、多痰的咳嗽、極端虛弱以及發紺等。如果出現步態不穩、行為異常、意識混亂以及昏迷,可能是因高山肺水腫導致缺氧,也可能是高山腦水腫的症狀。

      一般而言,只要病患有登高,且有咳嗽、虛弱、運動表現變差、休息時呼吸困難等症狀中至少兩項,以及至少單側肺可聽到囉音或哮喘音、中央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呼吸加速、心跳加速等症狀中至少兩項,即可診斷為高山肺水腫。高山肺水腫一旦出現,會快速導致死亡,而且進展到死亡的速度可能比高山腦水腫更快。

高山腦水腫:
 典型的症狀:包括嚴重的頭痛(會因走路、用力或平躺而加重)、步態不穩(尤其是軀幹步態不穩)、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混亂、以至昏迷。

       一般而言,只要病患有登高,並合併步態不穩或意識改變時,即可診斷為高山腦水腫。在高山腦水腫的症狀中,步態不穩,被認為是最重要且最有用的早期臨床指標。在山上,如果發現任何一位隊友,有步態不穩,走路搖搖晃晃時,即使他沒有其它的症狀,都應先認定他已經發生高山腦水腫,應該立即下山。

治療
 
       高山症可在症狀出現後不久,即快速惡化,。因此早期警覺、早期診斷,仍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其治療的主要原則為:

  1. 離開高度環境(下山)

    名言:『3D』,即Descend,Descend,and Descend (下降,下降,再下降) ——— 快快下山!

-輕度高山症,可不必立即下山,通常能在同樣高度下,經過適應而症狀改善。

-中等度症狀,如經過二十四小時適應或治療,症狀仍嚴重而無法改善時,應立即下山。一般降低500-1000公尺,症狀即可明顯改善;對於輕度高山症病患,通常只要下降70至140公尺,症狀即可明顯改善

-如果有嚴重的症狀,如高山腦水腫(步態不穩、意識不清)、高山肺水腫(發生咳嗽有泡沫狀帶血色的痰,或肺聽診有囉音時), 應立即下山。

肺水腫和腦水腫都會昏迷而死亡。領隊在隊員發生高山症時,必須能夠正確地判斷是否有肺水腫或腦水腫的現象發生。一旦有合理的懷疑,不管確不確定,絕對要馬上下山,延遲處理常常就導致死亡。

2.藥物治療

     對治療及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主要包括下列幾項:

           (1)丹木斯 (Diamox): 是一種微弱的利尿劑,作用機轉是透過促進尿中碳酸的排除,造成輕度的代謝性酸血症, 因而刺激換氣使動脈血氧上升,它也會減少腦脊髓液的產生,證實對治療及預防高山症均有效。一般建議從爬升前二天開始,每8至12小時口服250mg,至目的地高度後繼續使用至少48小時。有些人對這個藥物會有胃腸不適,唇舌、下肢感覺遲鈍的副作用,所以對仰賴觸覺活動的人(如盲人)要謹慎使用,對磺胺藥過敏或有腎臟疾病者也不可以使用。

(2)類固醇(dexamethasone):其作用機轉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是改善微血管細胞膜的完整性,使腦血管收縮,對高山腦水腫及中度以上的高山病有效, 但是此藥無法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因此當高度持續上升的旅客一旦停止服用,可能會迅速出現高山症。目前傾向使用Diamox來預防高山症,Dexamethasone則保留使用在對Diamox有禁忌而無法使用的族群;或已經出現嚴重的高山症而可能延遲下山的患者身上。一般使用的劑量為4mg 每六小時服用一次。

(3)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可有效減少肺血管阻力及肺動脈壓,對治療高山肺水腫有效。一般使用劑量為10-20mg,每8小時服用一次,或每12-24小時給予長效型製劑Nifedipine 30mg。

  • 利尿劑 Furosemide(lasix)每12小時給予 80毫克,亦可有效治療高山病、高山腦水腫、高山肺水腫,應留意病人是否有脫水的現象,以防止發生休克。
    • 止吐藥 Prochlorperazine(novamine)除了可改善噁心、嘔吐的症狀外,也會增強缺氧時的換氣反應使換氣增加,改善血氧飽和度。
  • 威而鋼 Sildenafil citrate (Viagra) 也能選擇性降低肺動脈壓,又對血壓的影響較小,這類藥可證實在預防及治療高山肺水腫有效。

3.無法馬上下山時

(1)叫醒病人,讓他在空氣流通的地方走走或坐著休息一下。因為睡眠會造成低血氧現象,所以讓病人好好睡一覺,是最不智的處置。

(2)對病人的頭痛可以給他服用止痛藥,但要避免服用阿斯匹靈,因為阿斯匹靈會降低血小板的凝血機能, 增加視網膜出血的機會。

(3)高濃度氧氣治療: 如無法立即下山,馬上給予高濃度氧氣治療。

(4)攜帶式加壓袋(如Gamow bag):可用腳踏加壓,可在3-4分鐘內,將袋內壓力,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00毫米汞柱的壓力。讓高山症病患進入,如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20毫米汞柱時,約相當於下降1,432公尺,對於症狀的改善,可相當於每分鐘四公升的氧氣給予。在發生高山症時,可作為暫時治療之用。

預防高山症

  • 在抵達高地後的首24小時避免過度運動以及酒精性飲料。在登山過程中活動量大且呼吸快,水份流失增加,加上在高海拔「口渴感」會變得比較遲鈍,所以主動補充水份很重要。
  • 熱量攝取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最好多食用蔬菜及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不可暴飲暴食以免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不吃太辣的食物,咀嚼飯菜時要多嚼一倍的次數,以減少胃部血液的供應。
  • 在海拔2000-2500公尺以上的旅遊最好能過夜後再上升高度,避免一天內就會晚上睡在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旅遊行程,並且盡量避免直飛的方式前往高地。如果必須直飛使得首日睡眠得在高度超過2750公尺的地區,最好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
  • 爬山時要慢慢上山,不要操之過急,使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對低氧氣的環境作出適應。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睡眠海拔不宜每天升高超過300公尺,同時每連續攀升二至三天後(約在900公尺左右),應預多一晚停在同一高度休息;並秉持「往高處攀登,回低地睡覺」的安全原則,即一天之內可以攀升超過300公尺,但一定要回低地睡覺,不要帶著高山症的症狀上升高度。

        大自然的壯美一直吸引著愛挑戰的人,高海拔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對長期在平地生活的人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對於一般遊客或登山者,旅遊的目的主要是欣賞美景,親近大自然,並非征服山嶽,若能知道如何預防高山症的發生,隨身準備一些高山症的藥物,便能夠有一趟快樂平安的旅遊。

陽明報報

文章導覽

Previous Post: 為什麼喉嚨老是卡卡的!?    林文正醫師 2015/11/06
Next Post: 選配老人助聽器的重要概念 柯敏吉醫師 2015/12/25

More Related Articles

胸痛的原因及處理 李世澤醫師 2020/07/08 陽明報報
失智症 簡介 陳獻明 醫師 2014/01/16 陽明報報
糖化血色素在糖尿病的診斷、治療追蹤、預後的重要性 柯佑民醫師 2017/11/08 陽明報報
懷孕和氣喘 何啟温醫師 2019/06/03 陽明報報
不可忽視的5種症狀 柯敏毓醫師 2017/07/03 陽明報報
高血壓問答 傅麗文醫師 2014/12/31 陽明報報

Recent Posts

  • 睡眠障礙是糖尿病發病風險因素 柯佑民醫師 2021/09/07
  • 靜心冥想活當下
  • 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心肺復甦術 李德福醫師 2013/5/16
  • 何謂生活習慣病及其預防 柯佑民醫師 2014/05/06
  • 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 周宏叡醫師 2022/11/07

Recent Comments

尚無留言可供顯示。

Archives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4 月

Categories

  • 公民論壇
  • 協會官方介紹
  • 家醫健康會員專區
  • 社區永續發展
  • 社區關懷據點服務
  • 第三家庭
  • 自我照護
  • 醫療及家庭醫師服務
  • 陽明報報

Copyright © 2025 一枝草 一點露.

Powered by PressBook Green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