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枝草 一點露

台灣健康社區自主發展協會

  • 首頁
    • 關於我們
      • 組織工作
        • 分會社區組織
        • 理監事
      • 台灣健康社區自主發展協會章程
      • 隱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會員權利義務說明
      • 公民論壇
      • 捐助支持
    • 最新消息
  • 社區關懷據點網絡
    • 社區據點資訊查詢
    • 好康報你知
      • 共餐好食
      • 終身學習
      • 社團活動
      • 電話/視訊關懷
      • 家庭訪視
      • 修繕服務
      • 跑腿代工
      • 共助家庭
    • 據點專區
  • 社區醫療群網絡
    • 社區醫療群資訊
    • 家庭醫師服務
      • 保健知識庫
        • 陽明報報
      • 登錄家庭醫師
      • 週期性健康維護
      • 自然療癒
      • 用藥安全與減藥
      • 慢性病管理
        • 壓力情緒睡眠障礙
        • 胃食道疾病
        • 腸道慢性問題
        • 慢性呼吸問題
        • 肥胖代謝症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高血脂
        • 痛風
        • 初期慢性腎病
        • 慢性肝病
        • 慢性關節問題
        • 過敏免疫問題
      • 企業員工健康維護
      • 醫院專科轉介
      • 家庭醫師專區
    • 營養評估
    • 居家護理師
    • 職能復健
    • 社區藥局
      • 慢性處方箋服務
      • 用藥諮詢
  • 會員專區
    • 入會申請
    • 我的終身歷
      • 我的健康筆記
        • 年度醫療支出預估
        • 身體量測記錄
        • 問卷記錄
        • 用藥記錄
        • 營養品補充記錄
        • 就醫記錄
        • 檢查及檢驗記錄
        • 手術記錄
      • 我的互助簿
      • 我的學經歷
      • 聊天知識庫
    • 我的健康福利站
  • 社區永續夥伴
    • 永續發展主題
      • 永續夥伴總召集人
      • 主題專家工作組
        • 分齡健康篩檢工作組
        • 飲食營養工作組
        • 體能活動運動工作組
        • 壓力情緒睡眠工作組
        • 公民參與工作組
        • 健康信息溝通工作組
        • 第三家庭工作組
        • 我的優勢卡工作組 (by ICF研究學會 廖華方)
    • 社區吹哨人
      • 社區觀察員
      • 社團志工
      • 課程志工
      • 專案活動志工
  • 社區服務申請
    • 社區健康工作
      • 社區工作週期
      • 社區導向基層照護之論人計酬
      • 社區健康_社會處方集
    • 啟動社區發展
      • 治理單位
      • 發起人
      • 行政區域
    • 專案服務
      • 專案活動一覽
      • 主題工作
      • 指標(indicators)與目標 (Targets)
      • 行動策略與方法
      • 健康達人
  • Toggle search form

沒有健康的心理  就沒有健康的身體 邱世昌醫師 湯文津醫師 2014/10/30

Posted on 22 4 月, 202426 12 月, 2024 By Jeff Yu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所以我們除了應注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與癌症…等的防治外,也應同時重視心理及社會適應,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

※心理精神疾病是如何影響身體健康?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承受疾病本身及藥物治療之副作用,所造成的身體不適,包括睡眠問題,內分泌不平衡…等,有時也可能會因為影響患者的認知及社會經濟功能,而降低體能及動機,進而減少健康的生活行為,以至於增加罹患身體疾病的危險性 。

嚴重之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因為壓力所分泌之賀爾蒙及抗精神藥物等因素,常處於血壓高心跳快的情況,也常有肥胖問題,而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心血管疾病。統計資料也顯示,其它如糖尿病,感染症,呼吸道疾病,癌症,肌肉骨骼疾病的罹患率也較高。相較於無心理精神疾病者,因心血管、呼吸道及感染症所造成之死亡率也較高。根據國外的研究分析結果,患有憂鬱症者可能增加67 %心血管疾病及50%癌症的死亡率。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有較高的吸菸率,這對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

研究上也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較高罹患膽囊癌及腸癌的機會,而有心理精神疾病的癌症患者,也常因心理精神疾病影響到癌症的治療和預後。

※身體的疾病如何影響心理的健康?

慢性疾病患者容易感受到精神上的壓力,罹患憂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為較高,並且影響社會及人際關係。以下將討論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癌症如何影響心理的健康。

  1.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罹患心理精神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如罹患憂鬱症約為一般人的兩倍,約有一半糖尿病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症,也較易有暴食厭食症。而每天面對和治療糖尿病時,情緒上的壓力也會增加,可能對身體及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2. 心臟病及中風:根據研究統計,心臟病患者有較高的憂鬱症罹患率,而中風之後也常繼發憂鬱症,並且憂鬱症也可能導致中風後復健及預後不佳。
  3.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較高比率罹患憂鬱症(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甚至高達22%有憂鬱傾向,17%服用抗憂鬱劑)及焦慮症。
  4. 癌症:罹癌的患者常因心理承受大的壓力,情緒低落,自我形象改變而易罹患憂鬱症。

※如何預防及減少身體和心理精神疾病的相互影響?

  1. 已有身體慢性疾病患者: 無論是自身或是家人患有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都應注意是否有憂鬱之情緒、失眠、暴食或厭食、過度焦慮、自殺傾向、對壓力不當反應…等,及早篩檢及早治療。積極有效地治療心理精神疾病,可減少身體的失能情況,增加存活率並改善生活品質。
  • 已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注意飲食、規律運動,     定期健康檢查,包括血糖、血壓、心血管及肺部疾病…等,早期發現身體的疾病,並積極控制治療,促進身體健康。
  • 一般無特殊疾病者 : 除了定期身體檢查外,應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的人生觀,培養幽默感,並學會面對處理壓力。壓力是一般人常見的問題,也常引起身心失衡,以下簡述壓力對身心的影響,並提供可行的應對建議。
  • 壓力的來源:可能是創傷事件, 工作及日常生活發生的困擾及衝突…等。
  • 壓力影響身體:在急性壓力下,身體透過釋放腎上腺素對壓力做出反應,這種激素可導致呼吸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這些反應幫助您因應壓力的情況。如壓力經常存在,且身體斷斷續續地高速運轉,持續好幾天或好幾個星期時,可能會引起心律增加、血壓升高。所以一個長期的壓力,如果沒有很好的抗壓方式,容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消化性潰瘍…等。
  • 壓力影響情緒:可能感到憂鬱、焦慮、憤怒、害怕、興奮或無助、難以入眠,亦可能導致如:吸煙、飲酒、暴飲暴食或濫用藥物的習慣。
  • 學 會 如 何 面 對 與 處 理 壓 力 : 學習了解壓力影響您的方式,及學     會如何面對處理壓力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議 :
    a 嘗試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將負面想法轉變為正面想法。例如:與其心                 裡想「我做不到」,不如說「我會盡我所能做到最好」。

b 嘗試至少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只做15分鐘。

c 經常運動,例如: 散步、游泳、騎腳踏車或練瑜珈,放開身體中的緊張。

d 每天試著放鬆,花15至20分鐘靜坐、深呼吸,或冥想一幅祥和的畫面。 並儘量保持充足睡眠,每晚睡6到8個小時。放慢速度,試著「慢走」而不是「疾走」。

e 事先做規劃,並空出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最重要的事。做事要井井有條,使用「待完成事項」清單來專注於最重要的任務,依次處理要務。

f 學會說「不」,不要承諾太多。避開一些可能令人不愉快的事,如減少與讓您心煩的人相處的時間,或避免在交通尖峰時駕車。

g 放棄壞習慣, 過多的煙、酒或咖啡因可增加壓力。

  • 結語

病患及醫師常將治療焦點放在身體的疾病,而低估或忽略伴隨的心理精神疾病,反之亦然,以致於身體及精神皆受苦,無法得到全面的照顧及治療。我們應多注意是否有身體的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共存,早期治療或預防疾病發生,並學習面對處理壓力,維護好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陽明報報

文章導覽

Previous Post: 鼻子要常清潔?要每天洗嗎? 林文正醫師 2014/10/30
Next Post: 簡介馬凡氏症候群 陳獻明醫師 2014/12/31

More Related Articles

睡眠障礙是糖尿病發病風險因素 柯佑民醫師 2021/09/07 陽明報報
論手機致癌 林博通醫師 2017/05/04 陽明報報
簡介馬凡氏症候群 陳獻明醫師 2014/12/31 陽明報報
問卷紀錄 陽明報報
該如何選擇洗面沐浴的洗劑 章蕙菁 醫師 2013/09/10 陽明報報
大腸激躁症(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朱吉安醫師 2016/04/28 陽明報報

Recent Posts

  • 睡眠障礙是糖尿病發病風險因素 柯佑民醫師 2021/09/07
  • 靜心冥想活當下
  • 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心肺復甦術 李德福醫師 2013/5/16
  • 何謂生活習慣病及其預防 柯佑民醫師 2014/05/06
  • 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 周宏叡醫師 2022/11/07

Recent Comments

尚無留言可供顯示。

Archives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4 月

Categories

  • 公民論壇
  • 協會官方介紹
  • 家醫健康會員專區
  • 社區永續發展
  • 社區關懷據點服務
  • 第三家庭
  • 自我照護
  • 醫療及家庭醫師服務
  • 陽明報報

Copyright © 2025 一枝草 一點露.

Powered by PressBook Green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