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所以我們除了應注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與癌症…等的防治外,也應同時重視心理及社會適應,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
※心理精神疾病是如何影響身體健康?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承受疾病本身及藥物治療之副作用,所造成的身體不適,包括睡眠問題,內分泌不平衡…等,有時也可能會因為影響患者的認知及社會經濟功能,而降低體能及動機,進而減少健康的生活行為,以至於增加罹患身體疾病的危險性 。
嚴重之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因為壓力所分泌之賀爾蒙及抗精神藥物等因素,常處於血壓高心跳快的情況,也常有肥胖問題,而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心血管疾病。統計資料也顯示,其它如糖尿病,感染症,呼吸道疾病,癌症,肌肉骨骼疾病的罹患率也較高。相較於無心理精神疾病者,因心血管、呼吸道及感染症所造成之死亡率也較高。根據國外的研究分析結果,患有憂鬱症者可能增加67 %心血管疾病及50%癌症的死亡率。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有較高的吸菸率,這對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
研究上也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較高罹患膽囊癌及腸癌的機會,而有心理精神疾病的癌症患者,也常因心理精神疾病影響到癌症的治療和預後。
※身體的疾病如何影響心理的健康?
慢性疾病患者容易感受到精神上的壓力,罹患憂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為較高,並且影響社會及人際關係。以下將討論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癌症如何影響心理的健康。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罹患心理精神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如罹患憂鬱症約為一般人的兩倍,約有一半糖尿病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症,也較易有暴食厭食症。而每天面對和治療糖尿病時,情緒上的壓力也會增加,可能對身體及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 心臟病及中風:根據研究統計,心臟病患者有較高的憂鬱症罹患率,而中風之後也常繼發憂鬱症,並且憂鬱症也可能導致中風後復健及預後不佳。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較高比率罹患憂鬱症(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甚至高達22%有憂鬱傾向,17%服用抗憂鬱劑)及焦慮症。
- 癌症:罹癌的患者常因心理承受大的壓力,情緒低落,自我形象改變而易罹患憂鬱症。
※如何預防及減少身體和心理精神疾病的相互影響?
- 已有身體慢性疾病患者: 無論是自身或是家人患有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都應注意是否有憂鬱之情緒、失眠、暴食或厭食、過度焦慮、自殺傾向、對壓力不當反應…等,及早篩檢及早治療。積極有效地治療心理精神疾病,可減少身體的失能情況,增加存活率並改善生活品質。
- 已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注意飲食、規律運動, 定期健康檢查,包括血糖、血壓、心血管及肺部疾病…等,早期發現身體的疾病,並積極控制治療,促進身體健康。
- 一般無特殊疾病者 : 除了定期身體檢查外,應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的人生觀,培養幽默感,並學會面對處理壓力。壓力是一般人常見的問題,也常引起身心失衡,以下簡述壓力對身心的影響,並提供可行的應對建議。
- 壓力的來源:可能是創傷事件, 工作及日常生活發生的困擾及衝突…等。
- 壓力影響身體:在急性壓力下,身體透過釋放腎上腺素對壓力做出反應,這種激素可導致呼吸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這些反應幫助您因應壓力的情況。如壓力經常存在,且身體斷斷續續地高速運轉,持續好幾天或好幾個星期時,可能會引起心律增加、血壓升高。所以一個長期的壓力,如果沒有很好的抗壓方式,容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消化性潰瘍…等。
- 壓力影響情緒:可能感到憂鬱、焦慮、憤怒、害怕、興奮或無助、難以入眠,亦可能導致如:吸煙、飲酒、暴飲暴食或濫用藥物的習慣。
- 學 會 如 何 面 對 與 處 理 壓 力 : 學習了解壓力影響您的方式,及學 會如何面對處理壓力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議 :
a 嘗試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將負面想法轉變為正面想法。例如:與其心 裡想「我做不到」,不如說「我會盡我所能做到最好」。
b 嘗試至少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只做15分鐘。
c 經常運動,例如: 散步、游泳、騎腳踏車或練瑜珈,放開身體中的緊張。
d 每天試著放鬆,花15至20分鐘靜坐、深呼吸,或冥想一幅祥和的畫面。 並儘量保持充足睡眠,每晚睡6到8個小時。放慢速度,試著「慢走」而不是「疾走」。
e 事先做規劃,並空出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最重要的事。做事要井井有條,使用「待完成事項」清單來專注於最重要的任務,依次處理要務。
f 學會說「不」,不要承諾太多。避開一些可能令人不愉快的事,如減少與讓您心煩的人相處的時間,或避免在交通尖峰時駕車。
g 放棄壞習慣, 過多的煙、酒或咖啡因可增加壓力。
- 結語
病患及醫師常將治療焦點放在身體的疾病,而低估或忽略伴隨的心理精神疾病,反之亦然,以致於身體及精神皆受苦,無法得到全面的照顧及治療。我們應多注意是否有身體的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共存,早期治療或預防疾病發生,並學習面對處理壓力,維護好身體及心理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