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邁向高齡化的社會,有關老人的議題也往往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最近幾年老人跌倒的問題愈來愈被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原本認為老人跌倒是不可預防的觀念已改變,另一方面是因為老人跌倒後,一連串的後續問題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無論是造成老人身體的傷害,行動的不方便,心理的創傷,或是身陷再次跌倒的恐懼之中,再再都影響到老人的生活品質,也加重了照顧者及社會的負擔。
根據統計,跌倒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第一為車禍)。為什麼會跌倒?包括老人本身的因素,也就是內因性因素,像是老人視力不佳,所以我們應該提供一個明亮的環境給老人,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室內的光線要充足(但不可刺眼),避免眩光(家具地板反光)。老人平衡感不好,除了盡量避免雙手拿東西以外,家中常用物品要放在固定好拿,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需要彎腰,踮腳尖等動作;椅子,馬桶,浴缸,床邊,樓梯要加裝扶手;地板,浴室務必做好防滑措施。急慢性疾病的狀態,也可能增加老人跌倒的機率,像疾病帶來的營養不良,頭暈,虛弱,貧血,認知障礙…等,這就需要家庭成員及我們家庭醫師合作付出多一些的關心來控制病情。其他像是老人肌肉骨骼的退化,可做一些溫和增強肌力的運動,如太極拳,健行等。老人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要養成起身動作放慢的習慣。至於外因性因素有:危險的環境(太暗,障礙物多,地滑),錯誤的裝置(椅子太低或不固定,床太高,輔具不當等),不適合的鞋子或衣物,藥物的副作用,如精神科藥物服用的種類與劑量要小心評估;避免使用鎮靜作用較強的抗組織胺;初次使用降血壓藥物或調整劑量時,要特別注意跌倒預防等,這些都可以一一檢視以降低老人跌倒的機率。
然而,絕大多數的老人跌倒事件並非是單一因素所造成,而是由內在與外在因素所共同造成的複雜事件,所以要有效預防老人跌倒,一定要全方位考量老人的情況,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此外,老人跌倒後的緊急求助系統也應事先建立,以降低跌倒一旦發生後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