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底的時候,台北縣板橋市某國小的附設幼稚園發生五歲男童,吃營養午餐時被一個直徑不到1公分的魚丸哽住,最後急救無效的憾事。輿論爭相討論校方有無急救上的延遲,但真要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更基本的作法應當是由預防做起。
容易引起幼兒異物哽塞的物品可以大致分為食物與玩具兩類。以食物來說,堅硬而外表圓滑的花生米、小番茄等最具危險性。通常四歲以下的兒童對於使用牙齒『磨碎』食物仍有困難,因此對於這類的食物他們往往會整個硬吞下去。一旦卡在氣管,圓滑的外表可能會將氣道完全堵死而造成窒息。此外,對於較為柔軟,但外表仍有圓弧的食物(例如熱狗、煮熟的胡蘿蔔塊),雖然比較好咀嚼,但家長最好還是將這類食物切成小塊,至少要小於1.3公分以下才較為安全。由於食物中最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就是花生米,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七歲以下的小朋友不要食用。至於口香糖,對於學齡前兒童是絕對不宜,甚至小學生還是要小心食用。
在玩具方面,最常見的危險玩具是未充氣的氣球或是已經破掉的氣球,家中最好避免收藏或擺放。至於一般的玩具,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有零組件掉落,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往往會把這些零件放到嘴巴裡『探索』,進而造成異物哽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購買玩具前除了看好年齡標示,選擇小朋友『會玩』的玩具外,也要注意玩具零件的大小。一個基本檢查的方法是利用家中捲筒式衛生紙的中心圓筒做測試,任何玩具可拆卸的零組件如果可以通過該圓筒,就有異物哽塞的風險。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兩點結論:(1)對於食物來說,家長應該要幫忙切得夠小夠細。(2)玩具的選擇卻是相反,家長應該選擇夠大的玩具來避免吞入異物。除了上述兩大類之外,臨床上見到的異物其實林林總總,包括蛋殼、瓶蓋、安全別針、銅板、彈珠、筆蓋、水銀電池、藥丸、葡萄與爆米花等都可能是罪魁禍首。身為家長的除了小心處理家中這些危險物品之外,飲食教育也很重要。吃飯的時候邊吃邊跑或是邊吃邊玩不但妨礙消化,也可能造成異物哽塞。家長不但要教育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細嚼慢嚥,也要避免口中還有食物的時候就說話或開玩笑,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應該有良好的身教,畢竟您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模範啊!
當然,如果家長有時間能夠參與急救課程,學習小兒急救的方法是再好不過了。但是急救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要確保小生命能夠順利的成長茁壯,家長對於家中環境危險物品的預先過濾與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您能夠立即行動,把家中的危險食物玩具清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