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常覺得倦怠、食慾差、頭昏、暈眩、頭痛、手腳感覺異常、恐慌或焦慮等,但卻查不出原因嗎?小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根據統計,大約1/2到1/3的病患這些症狀是查不出原因的,即使接受很多的檢查,仍無法獲得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常見如:焦慮症、恐慌症、失眠症、大腸激躁症等,有時可能也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人體自律神經分佈於全身內臟、血管、腺體、平滑肌中,透過反射性調節,以控制體內呼吸、循環、消化、代謝、排泄、生殖、排汗、體溫維持等基本的生物需求。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一個人在面對危險、挑戰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刺激身體啟動應變機制,以致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壓升高、抑制消化功能,個體變得焦慮緊張;副交感神經系統可以減緩心跳、促進食慾、增加睡眠,使人體的主要系統活動力降低,甚至易有疲憊、沒勁,或過敏體質的傾向。 要使身體順利活動起來,這兩調神經必須相互保持平衡,太過與不及皆不佳。如同汽車的油門與煞車,這兩功能必須完美搭配,車子才能行動自如,若是煞車失常或油門故障,此部汽車可能發生意外。臨床上可能以多樣的全身性症狀表現,導致內在環境失序及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描述多是主觀、多樣、複雜,容易讓人混淆、模糊診斷的焦點,過去醫師僅能就經驗及有限的檢查進行檢測;所幸隨著醫學的進度,目前已發展出的 自律神經檢查方法有下列幾種:
1.心臟血管反射 (Cardiovascular reflex)
2.出汗反應(Sweating test)
3.微神經圖(Microneurography)
4.皮膚交感神經反應(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
5.心率變異度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 簡稱HRV):是目前發展比較完整精準的檢查。它可以深入分析收集到的生理訊號,準確判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的作用是否協調,並以簡單的圖樣讓患者清楚了解自己全身臟器的狀況;另外,類似太極圖樣的圖表也可讓患者了解自己在相對年齡之下的自律神經檢測結果,另外亦可藉由圖餅的大小,評估自律神經功能整體狀況,「圖餅愈大」代表相對該年齡為年輕,協助提供正確的診斷及後續治療效果的評估。 目前它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急性心肌梗塞及糖尿病患者,是評估追蹤自律神經受損程度的方法。臨床上,適合且需要自律神經檢測的疾病包括:神經、心血管、精神、新陳代謝、婦產科、胸腔、免疫、泌尿等系統疾病。
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可參考下列”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自我檢視診斷表”:
頭部:頭痛、頭暈、頭重、發熱感(燥熱)、眩暈、肌肉緊繃性頭痛。
眼睛:眼睛疲勞、乾澀、眼痛、眼屎、視線模糊、視物不清。
耳朵:耳鳴、眩暈、耳道阻塞(梅尼爾氏症)。
口:口乾舌燥、口內疼痛、味覺異常、食之無味、喉嚨乾燥、咽喉頭異物感、發癢、異常咳嗽。
四肢:發麻、發抖、疼痛、肢端麻木、發冷、發燙、肌肉不自主跳動、下肢無力。
皮膚:皮膚乾燥搔癢、慢性蕁麻疹、搔癢異物感、圓形脫毛症、過敏、異常出汗、盜汗。
肌肉、關節:頸部、肩膀、背部及腰部緊繃酸痛、全身肌肉神經痛、關節倦怠無力、骨質疏鬆。
心臟:心悸、心跳過速、胸悶、胸部壓迫感、心臟無力。
血管循環系統:血壓不穩忽高忽低、頭昏眼花、酸、抽、緊、麻、眩、暈、痺、冷、痛、硬。
呼吸系統:呼吸困難、肋間疼痛、呼吸道阻塞感、不自主的深呼吸或嘆息。
消化系統:噁心、嘔吐、食慾不佳、食道阻塞感、胃部發熱、痙攣、腹脹疼痛、便秘、腹瀉、腸胃蠕動異常激躁、慢性消化道潰瘍。
泌尿系統:膀胱神經症、頻尿、排尿困難、尿後不適、殘尿感、夜尿。
生殖系統:性功能低下、障礙、性交疼痛、陰道乾澀。
精神症狀:焦躁不安、情緒不穩、寂寞孤獨感、容易緊張、恐慌、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悲傷感、憂鬱、煩悶、熱潮紅。
神經系統:腦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睡不著、淺眠、睡不安穩、睡眠障礙、全身倦怠、異常疲憊、提不起勁、白天睏倦、長期慢性疲勞。
上述15大類典型症狀,若經檢視後具有1-3類以上,呈偶發性或經常性的產生,且持續三個月以上,並曾經醫師診斷而找不出病因者,即是通稱「自律神經失調症」。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文明病,應該找出引起失調的原因,並加以改善,讓自身壓力調適在平衡狀態,生活作息回歸正常規律。只要適時就醫,醫師會依據其症狀,給予正確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如心理諮商、生理回饋訓練、肌肉放鬆等)方法。另外,日常飲食也對改善自律神經功能具有密切相關。 根據研究,攝取較多的澱粉類食物,能提高自律神經之間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讓自律神經的功能活躍,間接改善各系統間之異常表徵;此外適度的運動、氣功、靜坐、瑜伽、聽音樂及按摩或針灸亦有相當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