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常常為便秘、硬便、腹脹所苦,常想上廁所,上了廁所又解不出大便,若解出了又如刀削帶有黏液的糞便,解了便又意猶未盡,總覺得一直有糞便存在肛門內,也就是所謂的裡急後重。有些患者,時時有腹痛的感覺、上了廁所、排些軟便或輕瀉後,腹痛就暫時消失了,但沒多久,相同的問題又重新發生,如此周而復始,林先生就是身受這個所苦,已有好多年了。造訪了好多醫院,做過很多檢查包括胃鏡大腸鏡都驗不出不正常的地方,醫生說他患了腸躁症。
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疾病;病人的腸部結構正常,但是蠕動功能失常,疾病表現的方式大致有三種,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病人常會有腹痛(尤其是下腹)、腹脹 、排便異常,一有便意就馬上得上廁所,上了廁所解完大便就舒暢多了,坐在馬桶上,有時只是放些屁就好了,有時,會有裡急後重,也就是大便解的不乾淨,總是覺得肛門裡面還有東西,解出的糞便有如刀削並有黏液。有時伴有其他症狀,諸如非心因性的胸口不適、胸口灼熱感、虛弱或焦慮。病患常常在找廁所,影響其工作情緒並影響其人際關係頗大。
UCLA 曾做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有腸激躁症的患者,有40%無法忍受腹部痛苦。65%的患者其每日的行程都得考慮使用廁所的方便性做考量。西方國家10-20%發生率,女生佔70%。患者請假的天數是正常人的3倍。台灣曰22% 但男女相當。
診斷腸躁症之前,先得排除其他的疾病,倘若病人有便血、發燒、體重減輕、或有腸胃癌的家族史,或50歲以後才得病,都得接受進一步檢查,若無以上的情形,而又符合腸躁症的診斷標準者,則不須再做太多其他的檢查。
診斷標準如下:
A:在過去一年當中,有十二星期或以上的腹部不適或疼痛,並且具有以下3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
1:排便後腹部的不適或疼痛得以改善。
2:伴隨排便次數的改變(或變多或變少)。
3:伴隨糞便質地的改變(便秘或腹瀉) 。
B:以下1項或多項症狀經常出現,且可以用來分辨不同型態的腸躁症,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要出現,但是出現越多越能確定其診斷:
1:排便次數不正常(一天超過3次或一星期少於3次)。
2:糞便型態不正常(塊狀、硬或鬆散、水便)。
3:排便不正常(須用力解便、急迫排便感、或解不乾淨的感覺)。
4:解出黏液樣的糞便。
5:腹脹。
治療方面首重飲食,應避免牛奶製品、蔗糖、山梨醇或易產氣的食物或飲料。便秘的患者宜建議食用高纖維食物。用藥方面,則依據患者症狀投藥;腹瀉者可投以抗乙醯膽鹼或止瀉劑,便秘者投以軟便劑或腸道蠕動促進劑,或建議服用高纖維製劑,腹痛者則給予抗乙醯膽鹼或三環抗憂鬱劑,若有焦慮者可投以抗焦慮劑。
在這步調快速的文明社會中,腸躁症患者不在少數,雖不致命但很討厭,不過只要好好治療,在症狀上的改善應有不錯的效果。雖曰良性,但是還須時時注意,若有突然體重減輕、便血、發燒、虛弱時,還是得看醫師,以免得了惡性疾病不自知,而誤了治療的先機。